• 当前位置: 物流知识库 > > 文章详情
  • 以交通视角 理解并服务“双循环”
  • 来源: 中国交通新闻网 发布时间: 2020-10-12

    “双循环”是应对当前国内外风云变幻的重要国策。各地区、各级和各部门领导,都在学习、领会和思考本地区、本部门应该采取的落实举措。本文从交通运输行业的角度,解读“双循环”的内涵以及交通运输服务“双循环”的思路和举措。

    “双循环”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

    从理论上看,“双循环”问题可以用系统论来研究和诠释。“双循环”是一种普遍现象。譬如人、动物、植物,都是通过新陈代谢的内循环和吸纳吞吐的外循环这个“双循环”来强身健体、延续生命的。由此可见,正是“双循环”的存在和运作使得系统可以持续发展。因此,“双循环”的实质是系统论中的可持续发展。

    适时调整两种循环的比例是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。根据系统科学理论,事物发展是有序列规律的,即不同时期要采取不同的序列内容才能适应环境得到健康发展。按照这个理论,“双循环”中两种循环的比例也必须符合序列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要使“双循环”的发展能够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必须在明晰其发展序列规律的基础上,善于及时调整内外循环的比例,以适应序列规律。

    “双循环“”中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是国家强盛的标志之一。认真查验世界上发达国家“双循环”的比例,可以发现,强国的内、外循环经济占GDP的比例一般都是80%和20%左右。我国调整内、外循环比例,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“双循环”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既是必由之路,又是我国开始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。

    可以采取内循环为主体格局的条件。在“双循环”中,提高内循环比例,构建内循环为主体的新“双循环”格局,需要审慎从事。按照系统论观点,系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四个前提,它们是:事物发展的结构功能已经就位;系统内部存在超循环机制,即系统运行已经具备产生正反馈的良性循环,而且这种超循环机制效率在不断提高;系统凭着自身竞争能力、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,已经成为能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;系统已经生成强大的安全、免疫子系统,可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性。

  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“双循环”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、环境、条件变化提出来的。该新格局的建设和发展,将使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,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。只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,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,使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,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,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,我国在国际经济低迷之际一定能逆势而上、平稳向好。

   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内循环发展的最大潜力区

    明晰交通运输服务“双循环”的基本思路。一是通过交通促进内需提升内循环,拉动经济发展。由于美国对我国的各种制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不仅国际经济下行,而且对我国来说,原料和配件进不来,产品和服务出不去,外循环的动能和流量下降,外向经济出现萎缩。因此,只能依靠我国地大人多和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,通过交通运输的大投资大建设扩大内需、完善备齐产业链,促进内循环并保持内循环为主体的“双循环”格局才能解困。二是交通运输服务“双循环”的主力军是沿海发达地区。内需提升内循环拉动经济,主要是投资和消费两个方向。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,消费需求也不可能猛增,所以,这一次拉动内需的着力点主要不在沿海地区,而是国内欠发达的东北、中部、西部地区。这些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差,反而成为内循环发展的最大潜力区。但是,这些地区的交通建设能力和水平都比较弱,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建设能力和水平不仅已进入世界前列,而且随着外循环的弱化,交通建设的人财物能力都会出现相对过剩。因此,让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运输作为服务“双循环”的主力军,进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服务“双循环”中,本身就是构建新“双循环”格局的重要内容。

    沿海发达地区交通担当服务“双循环”重任

    沿海发达地区交通是交通运输服务“双循环”战略的主力军、先行官、排头兵、引领者。因此,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行业来说,主要思路不是大搞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,而是担当起服务“双循环”的重任。

    “修路”。因为实践已经证明:“要想富,先修路。”这里的“路”有两种,第一,是区域快速大通道。舒适才能吸引人流,快捷才能提升内循环的效率和效益。因此,对于我国东北、中部、尤其是西部地区而言,区域大通道就是高铁、超高铁和航空。这些大通道的建设,不仅可以提高内循环的循环速度、效率、效益,而且其本身就是可以拉动内需的“大投资”。对此,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、人力和技术,势必会介入。第二,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部的交通网络(包括城市道路和县乡路)。这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,也是扩大内循环规模的需要。这些路一般是依靠相关地区本身的力量投资和建设。但是,这些地区本身经济基础和技术、施工力量都比较薄弱,单靠自身力量难以高质高效完成,需要中央统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持。

    布局交通产业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许多产业链条中的关键产业在境外,且缺乏替代,一旦受阻,就影响整个产业发展。因此,从产业的安全考虑必须改变完全依赖境外市场的情况,使产业链在国内也基本可以循环起来。另外,从国家的安全考虑,有一些重要的、敏感的企业,需要部分转移到“大三线”。总之,内循环既要在中部、西部布局一些我国产业链缺乏的产业以保持工业全产业链体系,还要承接一些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。因此,从交通的视野看,就需要把一些重大的、重要的交通产业、企业布局到中部、西部的内循环中。

    投资“交通+旅游”。交通便捷了,产业也多了,人流物流自然就增加了。但是,还不够!必须把原来每年大批到国外旅游消费的交通流给拉到内循环中来。这就需要挖掘和建设吸引人流的“亮点”。按照“交通+旅游”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,交通运输行业不仅投资建设交通通道,还同步投资建设旅游景点、宾馆、饭店、休闲娱乐设施,真正自主实现“一票到底”,管行、管住、管吃、管玩,使之成为内循环中一道亮丽的新风景线,开拓出交通运输服务“双循环”的新途径。

    投资运输组织和运输服务。区域内快速、方便、舒适的交通还依赖高质量的运输组织和运输服务。一般地讲,这一块也是由所在地区自己建设。但是,一方面这些地区本身力量有限,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的力量有大量冗余。因此,在这一次以内循环为主体的“双循环”中,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力量有必要、有义务投入到这些地区内部的交通运输组织和运输服务的建设中去,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他们建立起完善、先进、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。

    建成更加发达的沿海地区交通。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来说,除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服务“双循环”中去外,自身的建设当然不可缺少,目标就是建成更加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跻身世界前列,成为交通强国的示范区。其主要的建设和发展内容是两个方面:一是积极推进区域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。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,当交通运输发展到客运追求舒适、快捷、愉悦,货运期望“一单制”和集装箱运输占比极大、交通运输成本被极度挤压的时候,就必须依靠区域交通一体化来降本增效、获取红利了。二是自身交通的完善和强化。

    经济欠发达地区重在强化内部交通网络建设

   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来说,服务“双循环”重在强化内部交通网络建设,提升交通支撑和服务“双循环”的能力。同时,积极配合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服务“双循环”战略在本地的大投资、大建设。具体来讲,应做好以下工作:消除“断头路”,完善交通网络;发挥后发优势,建设多元、立体、无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争取“弯道超车”;做好本地交通网络与国家大通道、大网络的衔接,同时提高本地综合交通枢纽能级;培育规模化、现代化物流主体,发展全程物流和多式联运,提高物流效率;发展多层次、一体化轨道交通,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,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城乡交通季节性拥堵现象;提高出行便捷舒适度,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;发展国际民航、国内民航和通用航空,竭力发展中欧班列、国际快递等交通手段和模式,为本地区发展内贸、外贸提供交通便利条件;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,培育新产业、新业态,通过狠抓“两新一重”,以大数据、信息化、5G、云计算、量子通信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,打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交通、智慧交通、生态交通;建立完善、长效、智能、智慧的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;逐步实现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