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起,南京、重庆等地地铁新规纷纷实施。与之相关,“南京地铁车厢内可以喝奶茶了”于当日登上微博热搜。
南京地铁新规将“禁止在列车车厢内饮食”改为“禁止在车厢内进食(婴幼儿、病人除外)”,不再禁“饮”。网友表示,终于等到南京地铁允许车厢内喝水、喝奶茶了。“口渴不用再忍,通勤路上多了一份小确幸。”
记者梳理发现,新修订的《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》除对“饮食”的修订外,还将“禁止吸烟”细化为“禁止吸烟(含电子烟)”,并明确妥善包装且符合携带行李规定的折叠自行车、无障碍用途的电动轮椅可以携带进站乘车。
重庆地铁新规,则对危害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,包括禁止在轨道交通地面或高架线路两侧百米内升放风筝、无人机等。
轨道交通已成为重庆独特的城市地标,引来各地游客打卡留念,但也给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带来更严峻考验,2021年就发生过重庆轻轨2号线被无人机撞击逼停的事件。据媒体报道,事故起因就是游客用航拍无人机在轻轨线路周围抓拍美景。
近年来,各地轨道交通部门纷纷出台相关规范,对运营要求全面升级。从列车时刻表的优化,到车厢空调温度的精细分区;从母婴室的设置,到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设备的配备……每一项改进都旨在提升乘客的出行效率与舒适度。
同时,不少城市也更加关注公共场所的乘车秩序和环境,加强了对乘客行为的规范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、长沙等地均有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规定,而对于在地铁车厢内饮食和踩踏,各地也有明确要求。如《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》提出,在地铁车站和车厢内禁止躺卧、乞讨、卖艺、吸烟、车厢内进食等九大类行为;《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》则规定,在车厢内饮食、躺卧、踩踏座椅、擅自张贴物品和破坏环境卫生等影响运营秩序的行为,将按照有关规定处以20元至100元罚款。
此次南京地铁新规,从“饮”到“进”,从“不能”到“部分能”,几处看似微小的调整,却让市民的实际需求被看见、被解决,展现出制度应有的弹性与温度。
从网友评论看,公众在肯定这一举措的同时,也期待共享更优质的公共环境。有网友表示,新规非常人性化,但人多高峰时不建议喝饮料,洒在座位上、地上很难清理。不少跟帖点赞,既然允许喝,咱就注意点。
城市治理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禁令,更需要人性化考量。当公众从一杯奶茶、折叠自行车的柔性管理细节中感受到关怀和暖意,建立起更深的信任与认同,将凝聚成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同向合力。多元交通出行的背后,终将是城市文明与治理智慧的双向奔赴。